【新書快訊】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

【新書快訊】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

作者: 戴維理(Evan Dawley)
譯者:堯嘉寧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1/01
ISBN: 9789863504313

簡介:

從「成為臺灣人」到「身為臺灣人」,
在殖民城市基隆喚醒被隱埋的在地認同與民族意識。

臺灣接連受到清朝、日本和中國政府統治,每一個政權都對這座島嶼和居民的現代化、文明開化有各自的規劃藍圖,也根本上影響1880年代到1950年代臺灣人意識的形成。

從清治末期到戰後初期,基隆城一直有著無限可能,作為實體和想像邊境的一部分,在帝國和民族國家的交界處占有重要位置。作者從在地認同、社會團體、宗教文化、福利領域等面向,以可謂首當其衝站在臺灣現代變遷最前線的港都基隆為中心,檢視一段臺灣人民族起源的歷史。

「成為臺灣人」的過程中,基隆居民扮演先鋒角色,菁英士紳、組織機構、國家行為者在此地都有過協商與努力,最後得以獲得預期之外的成果和意義。因此如果要完全理解現代臺灣人的認同,仔細探討他們的經驗和活動至關重要,本書所討論的正是如何經由這些複雜多變的關係而「身為臺灣人」。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藍適齊|專文導讀

目錄:

圖表目次
導讀/藍適齊
中文版序
謝辭
註腳文獻縮寫

緒論
由臺灣的殖民過往建立民族理論
社會史、展演的認同與臺灣人民族的守門人
在殖民地基隆成為臺灣人
第一章 建立及居住在前哨城市
清治臺灣與基隆的起源
建立現代殖民地與基隆的實體建設
基隆人群像
結語
第二章 「愛市與愛自己」:在基隆這個熔爐形成認同
早期居民與其認同
建立基隆認同
邊界的建構與臺灣人民族的根源
結語
第三章 「文明輸入此地」:在地菁英、社會組織和基隆的再領域化
組織和基隆社會的分區
為想像空間賦予意義
結語
第四章 神聖空間:宗教與認同的建構
日治時期的臺灣宗教
基隆的廟宇和想像的界線
宗教祭典、地域性與臺灣人認同
廟宇重建與邊界保衛
結語
第五章 福利領域:社會工作與邊界保衛
全球與地方觀點中的社會工作
在臺灣建立現代社會工作
透過經濟上的福利建立社群
習俗改革與民族建構
壓制當地人:戰時的社會控制和日本化
結語
第六章 在重建的基隆定義新界線(1945-1947)
在政權轉移時重新定義界線
重建基隆第一階段(1945-1947)
重建與爭奪地方統治權
二二八事件中的地方主義與民族性
結語
第七章 民族、國族主義與基隆的再創造(1945-1955)
重建基隆第二階段(1947-1954)
重建社會:競爭的現代性和社會福利
重建社會:爭奪神聖空間
結語
終章 歷史、記憶與臺灣人民族的用途和效用

參考書目
索引

鏈接: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圖片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Facebook
Twitter
Pocket
Email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政治大學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成立「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期能透過跨領域的研究整合,提高台灣在華人文化研究方面的國際能見度與學術水平,並期待因而能在華人學術圈中催生創新的思潮,讓全球共享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官方網站

訂閱即時快訊

即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