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訊】「漢文脈」在近代: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

【新書快訊】「漢文脈」在近代: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

作者: 齋藤希史
譯者: 盛浩偉
出版日期:2020/09/10

簡介:

從漢字文化圈的一員,到獨立的民族國家,
日本的現代化進程與文化國族建構一體兩面,息息相關。
文化國族的建構,脫離不了如何定位文學,
或毋寧說:核心就是文學

從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在東亞,正好是「清末」,也是「明治」。彼時日本開始現代化,但其核心並非器物,而是文學。日本文人進行了一連串討論與轉型運動,界定了新一代日本人文化與認同基底,發揮了深遠流長的效果,甚至影響了中國的梁啟超。齋藤希史以「漢文脈」與「écriture(書寫)」兩大概念切入,涵括了當時紛亂未定的「文學」狀態,並以之為對象進行詳實考察,展示了日本現代化與文化國族建構的過程。

齋藤的研究詳實貼近文本,並且更深刻理解到:考察écriture的世界,絕不可只關注單一的線性發展,而該將視線投向在各式各樣潮流互相合流、衝突的文學場景。在日本國族性確立中,梁啟超意外扮演重要角色。齋藤貼近文本的研究之手,悉心點選各文本──報章雜誌連載小說、章回小說、翻譯小說。「小說」文類會成為主軸,正在於此載體可以吸納涵蓋所有關於國族與文化的討論。思想家探尋如何透過連載小說吸引大眾進而達到普世教育之效,而翻譯小說,更挑戰了日語範疇的邊界與定義。

作者繼而以細膩俯瞰東亞的視線,涵納到技術場域,探討銅版印刷如何助長了新日文的傳播。如果沒有銅版印刷,新型態之日文也不可能快速傳達至民間以及學校體系中。本書展現了一個國家之民族性乃是集體事業,實端賴各方各業群體群力。

最後,再從西洋人費諾羅沙看待日文的視線,來理解西洋人投射的對東亞的想像。費諾羅沙在漢文以及日文中尋找到的象徵主義意義,恰好回返與西方結合,然而東方並非僅只是召喚西方的橋樑,而乃是大一統文明進展的一部分。齋藤透過費諾羅沙,又更將漢文脈的變革,接合上了世界精神的一體性之中。

本書為齋藤希史以「漢文脈」為主題之論文集結,各篇章自有其脈絡,集結一同則呈現出完整且具啟發性的光譜,齋藤希史為我們譜繪出日本面對漢文脈時的經驗,當可為我們所用,回頭省視臺灣的文學性乃至於國族性。

目錄:

譯者導讀◎盛浩偉
第I部  「支那」與「日本」
第1章 文學史的近代──從和漢到東亞
一 「文學史」的開始
二 「和漢」與「支那」
三 「日本」的確立
四 朝向「東亞」
第2章 「支那」再論
一 做為稱呼的「支那」
二 「和漢」的解體與「支那」
三 梁啟超的「支那」
第Ⅱ部 梁啟超與近代文學
第3章 新國民的新小說──近代文學觀念形成期的梁啟超
一 為了通俗的小說
二 為了國民的小說
三 文學雜誌的誕生
四 進化的文學
第4章 「小說叢話」的傳統與近代
一 中外的比較
二 進化的核心
第5章 官話與和文──梁啟超的語言意識
一 母語
二 粵語與廣東
三 漢民族意識、文言,及官話
四 日語
第Ⅲ部 清末=明治的漢文脈
第6章 小說的冒險──圍繞政治小說與其華譯
一 《佳人之奇遇》的華譯
二 「小說」的文體
三 《經國美談》的樣式
四 「正史」與「小說」
五 「小說」的「近代」
第7章 《浮城物語》的近代
一 報紙的小說
二 從「報知叢刊」到「報知異聞」
三 注音與插圖
四 自敘體
第8章 明治的遊記──漢文脈的所在
一 《木屑錄》
二 作文的範文
三 景、史、志
四 《航西日記》
五 漢文脈的去向
第9章 越境的文體──森田思軒論
一 歐文直譯體
二 意趣與風調
三 漢文脈的核心
第Ⅳ部 今體文的媒介
第10章《記事論說文例》──銅版作文書的誕生
一 《記事論說文例》
二 銅版印刷
三 作文書的系譜
四 模仿與普及
第11章 寫作的少年們──《穎才新誌》創刊時
一 《學庭拾芳錄》
二 《穎才新誌》
三 作文的虛實
終章   做為象徵的漢字──費諾羅沙與東洋
一 與日本美術的邂逅
二 費諾羅沙的文學觀
三 做為詩之媒體的漢字考
後記
索引

鏈接:博客來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Facebook
Twitter
Pocket
Email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政治大學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成立「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期能透過跨領域的研究整合,提高台灣在華人文化研究方面的國際能見度與學術水平,並期待因而能在華人學術圈中催生創新的思潮,讓全球共享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官方網站

訂閱即時快訊

即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