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與田野調查

目錄

工作坊

「重思儒家與新文化運動」工作坊

  • 時間:2021/1/23(六)10:00~ 17:30
  • 地點:線上直播
  • 講題 / 講者 :
    • 「周德偉的選擇」 / 周   渝 (紫藤廬創辦人)       
    • 「第一種新文化運動」 / 楊儒賓 (清大哲學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 「1949的兩場歷史巨變」/楊儒賓(清大哲學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華人技術人類學研究工作坊

  • 時間:2021/5/6(四 14:00-17:30
  • 地點:政大百年樓103室
  • 簡介:在全世界正在面臨衛生、政治及經濟危機下,技術與科技對全球各地文化與生活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技術是否是這次疫情擴展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時是否也是突破危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過技術越發展,危機感也越大。人文學研究必須主動以批判性的方式,把技術現象分析和概念化。二十世紀的許多西方哲學家已經將技術問題的反思視為思想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概念上與思想歷史上的反思,海德格、西蒙東或斯蒂格勒等哲學家已經將技術現象的不同層面詳細地概念化,以此確立當代技術現象分析的基礎與基本方向。儘管如此,在考慮當代技術的問題時,西方哲學界幾乎都忽略了世界上其他地區對技術的不同概念模式及實踐體驗。

    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從2020年開始研究在華語思想中技術問題的地位,以及技術思想與「華人思維模式」研究群所研究的「類比思維」間的關係。以香港哲學家許煜的研究為主線,本中心已經組織關於許煜「宇宙技術」(cosmotechnics)概念讀書會,也邀請哲學、漢學、藝術等領域的學者在政大做關於「華語技術思想」演講。根據許煜「宇宙技術」假設,雖然「技術趨勢」原則上具有超出任何文化邊界的能力,但是不同文化與不同生活環境對技術現象的評價與概念化也產生了不同生活、思想與技術的關係模式,即「宇宙技術」。我們必須反思技術多元性與文化多元性之關係,才能應對當今全球化技術發展造成的生態、政治與文化危機。

「早期儒道思想中的譬喻和類比: 在個人、國家以及社會等場域中的治理議題」視訊工作坊

  • 時間 :2021/5/18 0800-1100;2021/5/19 2000-2230
  • 地點 :視訊會議
  • 簡介:華裔美國哲學家黃百鋭(David B. Wong)以道德相對主義的溫和版本成名,他也長期關注中國哲學,對於古代文本進行極為細膩的再詮釋,並巧妙連結當代對道德心理學與後設倫理學相關哲學討論與經驗研究。

    本中心邀請黃百鋭教授線上發表五場華人文化講座。在此系列講座中,黃老師重新探討運用類比和譬喻的這種在中國哲學中常見的思維方法。他參考認知科學與腦神經科學近來對類比和譬喻的研究指出,雖然一般將類比和譬喻理解為簡單推論模型,這種思維方法其實更為細緻而有彈性,並能與其他依證據進行推理的思考方法互相整合。在這五場講座中,黃老師深入討論在早期儒道思想中作為譬喻的身體,人,國家和社會等概念之間的關係,並與當代相關議題討論結合。而本工作坊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參與,以黃老師的演講為主題進行討論與交流。

遞迴、宇宙技術與中國技術哲學-關於許煜的哲學工作坊

  • 時間:2021/9/4(六) 13:30-18:30
  • 地點:線上舉行
  • 簡介:本中心於2020年8月到2021年6月之間,籌辦了研讀香港哲學家許煜著作的讀書會,主要閱讀《論中國的技術問題—宇宙技術初論》,同時也觸及華語技術哲學的其他著作。參與本次工作坊的學者就相關論題發表文章,並與許煜就他著作中的許多開創性的角度、概念與理論背景等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工作坊集中在許煜著作中的三個角度:其一,「遞迴」(recursivity)的概念,相關討論也涉及當代探討技術問題的其他著者;其次,則是以「宇宙技術」(cosmotechnics)這個核心概念所表達的文化與技術關係;最後,則是從歷史與當代的角度來檢視中國哲學中的技術問題,是否能作為開放性問題的來源。
  • Keynote Speaker:
    • -許煜(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
    • -許煜在香港大學和倫敦的金匠學院學習計算機工程和哲學,並在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指導下完成哲學博士論文;其後在德國呂訥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ät Lüneburg)取得了哲學教授資格。先後任教於金匠學院、呂訥堡大學、包豪斯大學(Bauhaus Universität Weimar)、莫斯科Strelka Institute、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和香港城市大學。 他也曾任巴黎蓬皮杜中心創新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以及柏林德國電信實驗室的客座科學家。出版專著包括《論數碼物的存在》),《論中國的技術問題-宇宙技術初論》,《遞歸與偶然》, 《技術多樣性》以及《藝術與宇宙技術》。
  • 發表人:
    • -高長空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何乏筆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 -何重誼 (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 -李雨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梁靧 (國立臺灣大學哲研所、臺師大國文所博士生)
    • -劉佳昊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 -馬愷之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華人傳統類思維工作坊

  • 時間:2021/9/25(六) 09:30-17:40
  • 地點:線上會議
  • 簡介:從西方(歐美)過去的學術邏輯來看,中華文化圈既有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儒、釋、道、法、墨、陰陽等)通常被歸類為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漢學等的研究對象。隨著近年來歐洲中心主義的問題被廣泛注意,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對東方文化的思想資源在當代社會中的可能意義與作用的重新思考,以及對主體與世界、自然與文化之間關係的重新反省。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也在這個當代問題意識下,這兩年推動一系列活動,重新思考華人傳統思維中的「類」概念與類比思考。

    類思維在華人傳統思想中扮演核心的角色。在各家思想中我們常常見到以「類」以及其來源、性質與各類之間的關係發想問題、掌握現象,並使用類比推理來論辯、導引想像、建立知識、構造認知與規範的關係模型、以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問題等作法。而台灣恰好位在一個新舊、東西方、與華人與非華人之間的多元「交匯處」。在各種危機衝擊而全球化浪潮有進有退的此時,我們有理由重新思考類思維與當代華人文化的關聯,反省其對當代社會的持續影響,並與其他領域對「類」的當代思考接軌。我們想透過一系列的研究與討論探問:我們是如何藉由分類與類比來認識、理解世界,並進一步作出判斷、建構體制、並展開行動?華人傳統類思維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具有什麼特色,又與其他思維有何異同?

    我們於2020年已經為這個主題辦了一次小型工作坊以及一系列演講,邀請人類學、歷史、哲學、文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一起針對傳統思維中「類」概念與類比思考的相關議題提出他們的看法。2021年,我們希望針對此主題編輯一本關於傳統類思維的中文論文集,從不同學術領域(哲學/思想史/人類學/文學等)系統性地探討華人文化視野下之類思維的理論意涵。

神話學跨領域工作坊

  • 簡介:神話學在20世紀獲得長足發展,在方法論重視多重證據,逐漸打破單一學科的本位局限,形成跨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民俗和心理學等領域的綜合性文化研究趨勢,展現出跨學科整合研究的發展趨向。研究涉及人類文明起源、思想和符號象徵等論題,本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分別從日本神話、節日民俗、文學文本及宗教信仰等研究專題,進行與神話研究的跨學科思考與對話。
  • 工作坊主持人:高莉芬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第一場:「日本神話傳說—女神篇」
    • -主講人:鄭家瑜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時間:2021/10/28(四)10:10-12:00
    • – 地點:政治大學博雅書房
  • 第二場:「七夕習俗與城市節慶—台北與日本仙台的對照」
    • -主講人:洪淑苓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 -時間:2021/10/29(五)10:10-12:00
    • -地點:政治大學研究大樓0307
  • 第三場:「六朝志怪:文類特色與文本解讀」
    • -主講人:謝明勳教授(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 -時間:2021/11/26(五)10:10-12:00
    • – 地點:政治大學研究大樓0307
  • 第四場:「佛道兩教天堂地獄說的形成與演變」
    • -主講人:蕭登福教授(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兼任教授)
    • -時間:2021/12/02(四)10:10-12:00
    • -地點:政治大學博雅書房

亞洲華人離散社群的遷徙、宗教與在地化

  • 時間:2021/12/4(六)9:00-17:00
  • 地點:基隆柯達大飯店十樓會議室
  • 活動簡介:台灣作為一個移民之島,尤其是在國共內戰後承載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東南亞華僑與西藏政府的歷史責任,除了因追隨國府撤退至台灣的相關人員,滇緬、越南、印尼與西藏在國共對峙的年代亦相繼有僑民因為戰亂與政治認同的因素遷居至台灣。然而,1990年代之後東南亞的移工和新移民隨著台灣的全球勞動分工需求,東南亞的勞動與婚姻移民成為新一波的僑居與移民浪潮。俟國共對峙的情勢緩和,以及港台與大陸的民間交流較為緊密後,同時出現返回大陸省親的浪潮。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該如何看待台灣的移民遷徙歷史所彰顯的亞洲離散意涵?本次工作坊聚焦在遷徙、宗教社群的移動與在地化的經驗,除此之外,我們亦將香港的華僑教育和馬來西亞華人的博物館展示與社會組織的在地發展,當成一種歷史比較的參照,讓我們在探索台灣的亞洲離散經驗的當下,能夠產生更多的對話與激盪出知識的火花。

年會:「立足於邊陲的主體性反思:文本與田野的交會」工作坊

  • 時間:2021/12/9-10
  • 地點:12/9 政大行政大樓七樓第二會議室、12/10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
  • 簡介:透過跨學科交流,探討宗教傳統在面臨後現代、後殖民、全球化所帶來的危機後,如何進行教義、儀式、組織、傳播策略等面向的改革與重構,以因應危機並促成自我轉型。

12/9

  • 第一場次
    • -主持人:蔡源林(政大宗教所所長)
    • -發表人:蔣馥蓁(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
      • -題目:近三十年來台灣全真道教與全真道士
    • -發表人:林敬智(政大宗教所助理教授)
      • -題目 :「以香火為中心」的華人宗教與社會:以大文山地區為討論核心
  • 第二場次
    • -主持人:王韻
    • -發表人:高晨揚(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 -題目:基督教的再組裝:生命史中的福州基督新教變遷
    • -發表人:葉先秦(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題目:印尼基督徒離散社群的跨界移動觀察:以中壢GBI為例
  • 專題演講
    • -主持人:謝世維(政大宗教所教授)
    • -講者:康豹(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 -題目:Incense Dancing (跳香): A Multifaceted Western Hunan Festival
  • 第三場次
    • -主持人:高晨揚(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 -發表人:高莉芬(政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 -題目:當代臺灣宗教信仰中的神話思維與空間再造
    • -發表人:蔡源林(政大宗教所所長)
      • -題目:華人文化邊陲的宗教區隔與融合:以清代臺南的平埔族為例

12/10

  • 第四場次
    • -主持人:丁仁傑(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 -發表人:黃柏棋(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
      • -題目:從「存天理,去人欲」談天理教
    • -發表人:黃約伯(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
      • -題目:日本天理教在台灣,複製? 還是創新?
  • 第五場次
    • -主持人:張珣(中研院民族所所長/研究員)
    • -發表人:齊偉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題目:民間信仰中的儀式與權威
    • -發表人:邱炫元(政大社會系副教授)
      • -題目:犧牲與分享:印尼山口洋華人中元節與馬來穆斯林宰牲節的宗教文化比較
  • 第六場次
    • -主持人:齊偉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 -發表人:丁仁傑(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 -題目:昂揚的主體: 由民眾宗教到當代大眾人文主義的興起
    • -發表人:謝世維(政大宗教所教授)
      • -題目:當代靈修運動: 從新不二論與禪宗談起
    • -發表人:張珣(中研院民族所所長/研究員)
      • -題目:兩岸華人民間信仰交流、分合、與異同:以上海慧聚寺天后宮為例
  • 第七場次
    • -主持人:葉先秦(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發表人:黃淑莉(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
      • -題目:後革命時代滇北阿卯教會的機遇與挑戰
    • -發表人:吳欣芳(政大宗教所助理教授)
      • -題目:Joining the global Church: Exhibitions and Pilgrimages from China to Rome, 1920s-1949

「自然、存在與健康:道家與當代德國哲學的對話」工作坊

閱讀與討論的文本:《莊子,逍遙遊》英文本

Gadamer, The Enigma of Health: The Art of Healing in a Scientific Age (《健康之隱蔽》), Chapter 5 – Bodily Experience and the Limits of Objectification

Heidegger, Feldweg-Gespräche (《鄉間路上的談話》), “Evening Conversation: In a Prisoner of War Camp in Russia, between a Younger and an Older Man”〈在俄羅斯戰俘營裡一個年輕人與一個年長者之間的夜談〉

Jaspers, Philosophy is for everyman: a short course i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Love and Death”

導讀人

  • Dr. Choong-Su HAN 한충수(韓忠洙)
    • Assistant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Ewha Womans University
  • Dr. Wei-Ding TSAI, (蔡偉鼎)
    •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場次資訊

  • 第一場 – Nature: Taoist vs Heidegger
    • -時間:2021/1/7  13:00-15:00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會議室三
  • 第二場 – Existence: Taoist vs Jaspers
    • -時間:2021/1/8  13:00-15:00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會議室三
  • 第三場 – Health: Taoist vs Gadamer
    • -時間:2021/1/9   13:00-15:00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814討論室

心理治療與倫理實踐工作坊

  • 時間:2021/1/14
  •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大樓 第三會議室
  • 議題與發表人
    • -作為倫理行動的心理治療/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 -心理治療個案報告 (1)/鄭焯茹(臨床心理師)
    • -心理治療個案報告 (2)/李嘉玲(臨床心理師)
    • -「兼任下流」? 綜合討論與未來發展/劉澤佳(南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紀金慶(國立師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總結/李玉珍(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陳婉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蔡偉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林淑芬(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自費心理治療工作坊—以案例分享淺談社區心理治療中的厭食症

  • 時間 :2021/08/02 (一) 10:00-12:00
  • 地點 :視訊
  • 簡介:本次工作坊針對長期自費之厭食症個案,進行深入剖析與討論。參與者可對於與厭食症個案的治療關係、社區厭食症個案的心理治療歷程與厭食症心理治療介入策略的具體步驟,有更深入的認識。
  • 主持人:陳婉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主講人:陳瑋欣(心園心理治療所心理師)

自費心理治療工作坊—都會區兒童青少年心理工作—經驗及試誤

  • 時間:2021/08/16 (一) 10:00-12:00
  • 地點 :視訊
  • 簡介:本次工作坊針對長期自費之都會區兒童及青少年個案,進行深入剖析與討論。參與者可對於與兒童青少年的治療關係、社區兒童青少年個案的心理治療歷程、以及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介入策略的具體步驟,有更深入的認識。
  • 主持人:陳婉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主講人:王麗娟(心園心理治療所主任心理師)
  • 評論人:吳國慶(華人深度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自費心理治療工作坊—亞斯伯格症-在社區實務經驗分享

  • 時間 :2021/08/30 (一) 10:00-12:00
  • 地點 :視訊
  • 簡介:本工作坊針對長期自費且患有亞斯伯格症之個案,進行深入剖析與討論。參與者能對治療關係、治療歷程與治療介入策略的具體步驟,有更深入的認識。
  • 主持人:陳婉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主講人:王艾雯(心園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 評論人:吳國慶(華人深度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自費心理治療工作坊—當關係逐漸重要時:關係搖擺的發展、功能與限制

  • 時間 :2021/09/13 (一) 10:00-12:00
  • 地點 :視訊
  • 簡介:本工作坊針對長期自費之個案,進行深入剖析與討論。參與者能對治療關係、治療歷程與治療介入策略的具體步驟,有更深入的認識。
  • 主持人:陳婉真(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主講人:鍾瑞敏(心園心理治療所心理師)
  • 評論人:吳國慶(華人深度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人文家園照護系列—小米地景中的泰雅文史:田埔媽媽的種子心願

  • 時間:2021/10/7 (四)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進行
  • 簡介: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關於生態思想的研究中,有一門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的學派,有人說女性天生是親近自然的,也有人說在男性陽剛的特性主導性別關係與科學論述後,自然與女性都同樣淪為受壓迫的對象。先不管這些深奧的學術討論,家園,一直是生態學的核心主題,且家園的營造少不了照顧的元素。哲學家Milton Mayeroff認為,照顧即是「幫助它者成長」(help others to grow),女性在懷胎經驗上就強烈地顯現出這種「幫助它者成長」的特質,且在家計上起著重要的角色,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聽聽泰雅族的婦女在當代的生態議題上做了些什麼事?她們的實踐又提供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 主持人:吳思儒/景澤創意有限公司執行長
  • 主講人:Tuluan Muni、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人文家園照護系列—鎮西堡部落的TKYU 教室:返鄉青年的心路歷程

  • 時間:2021/10/14 (四)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進行
  • 簡介:「照顧」或「照護」似乎經常被認為是「健全」或「成功」的不在場狀態,是追求「幸福」的路上,必須要加以「克服」的。在「女力時代」中,「女力」又經常被與成功女性的形象結合,原住民的經驗、女性的經驗經常被邊緣化,而原住民女性的經驗尤其容易成為邊緣敘事,但這些經驗看似陌生,卻又熟悉,圍繞著物所交織成的家園經驗,揭露了原初的人與自然、人與他者的關係,對於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來說,或許缺乏可以高度讚揚的「理論」,卻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對於失去精神家園的現代人而言,原住民女性的生命經驗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指引?重新思考「照顧」的積極意涵:「照顧」是對關係的重新安置。
  • 主持人:吳思儒/景澤創意有限公司執行長
  • 主講人:Pagung Tomi、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人文家園照護系列—從甜柿冠軍到傻瓜農夫:三一農場女主人的故事

  • 時間:2021/10/21 (四)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進行
  • 簡介: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關於生態思想的研究中,有一門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的學派,有人說女性天生是親近自然的,也有人說在男性陽剛的特性主導性別關係與科學論述後,自然與女性都同樣淪為受壓迫的對象。先不管這些深奧的學術討論,家園,一直是生態學的核心主題,且家園的營造少不了照顧的元素。哲學家Milton Mayeroff認為,照顧即是「幫助它者成長」(help others to grow),女性在懷胎經驗上就強烈地顯現出這種「幫助它者成長」的特質,且在家計上起著重要的角色,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聽聽泰雅族的婦女在當代的生態議題上做了些什麼事?她們的實踐又提供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將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 主持人:吳思儒/景澤創意有限公司執行長
  • 主講人:Yapit Tali、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數位漢學工作坊-《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從專書到電子網站

  • 時間:2021/10/28 (四)19:00-21:00
  •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進行
  • 簡介: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關於生態思想的研究中,有一門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的學派,有人說女性天生是親近自然的,也有人說在男性陽剛的特性主導性別關係與科學論述後,自然與女性都同樣淪為受壓迫的對象。先不管這些深奧的學術討論,家園,一直是生態學的核心主題,且家園的營造少不了照顧的元素。哲學家Milton Mayeroff認為,照顧即是「幫助它者成長」(help others to grow),女性在懷胎經驗上就強烈地顯現出這種「幫助它者成長」的特質,且在家計上起著重要的角色,那麼我們就有必要聽聽泰雅族的婦女在當代的生態議題上做了些什麼事?她們的實踐又提供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將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 主持人:吳思儒/景澤創意有限公司執行長
  • 主講人:雅信以楓(Yasin)、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數位漢學工作坊-《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從專書到電子網站

  • 時間 :2021/06/01(二) 10:00-12:00
  • 地點 :視訊
  • 簡介:《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電子網站是一個由「馬來西亞興安總會」(以下簡稱馬興總)、「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和「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合作設立的項目。本網站內容主要是收錄了「馬興總」於2019年出版的《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經政大華人主體性中心整理後分類呈現。本工作坊邀請本中心研究員暨政大圖書館館長陳志銘以及其帶領的網站團隊來分享他們把專書改成電子網站的動機,過程與將來計畫。

    《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原著收錄85名興化籍當代馬來西亞政界、商界、文教、文藝界等多領域的人物,以及其故事,盼能助研究華人族群的文史學者更好地認識興化鄉賢的非凡功績,成為探尋文化血脈,承延鄉賢文化的一小股原動力。馬來大學中國研究所的林德順教授乃為原著的編者之一,本次會以人文學者的角度來分享本書改成新媒介狀態給學者什麼新的分析方法以及新的心得。
  • 講題與講者:
    • -「馬來西亞興化群賢錄數位人文平台發展與應用」/陳志銘(政治大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 -「為人物誌書寫打開新的可能」/林德順 (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

數位漢學工作坊-思想觀念與數位人文(請見深化與他群的跨領域合作)

  • 時間 :2021/06/18 (五) 13:00-16:00
  • 地點 :視訊
  • 簡介:本次工作坊從不同面向探討傳統人文研究(哲學、歷史、文學等)與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可能連結。過往的人文研究十分看重細心閱讀,歷代學者也累積了無數珍貴的研究成果。不過,人類走進數位時代之際,很多學者已經提出了新的研究範疇,試圖擴大過往研究的有限的視角,並且用最新科技所提供的分析工具來實現一種「遠讀」(distant reading,斯坦福大學Franco Moretti之語 ),以便借用資訊網絡時代的思維方式來給哲學史、概念史和文學史的傳統書寫賦予新的生命力。本次工作坊的目的在於,帶領人文領域的研究生認識數位人文最新研究方法,透過諸多研究個案的討論,來走進另一個神奇的思想世界。
  • 主持人:馬愷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講題與講者:
    • -語料分析與思想研究/祝平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 -觀念・事件・話語・行動:關鍵詞叢的數位人文研究/鄭文惠(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以社會網絡分析(SNA)面對明清通俗文學的成見、疏漏與模糊性/衛易萱(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數位人文平台支援人文社會學科探究與實作教學工作坊

  • 時間:2021/8/3 (二)08:50-13:00
  • 地點:線上
  • 簡介:本中心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合作舉辦數位人文平台支援人文社會學科探究與實作教學工作坊,此工作坊主要探討數位人文平台支援人文社會領域之探究與實作教學模式、適用性與未來發展方向,以及討論高中學生輔以數位人文平台支援探究與實作課程,探討其對於促進學生學習成效、培養問題解決,以及數位思維邏輯的影響,有助於促進數位人文教育的發展。
  • 主持人:陳志銘(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上半場
    • -主持人兼與談人:張素玢(台灣師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主題一 :桃園學的地方創生與行動方案
      • -講者:蘇健倫(桃園市立壽山高中歷史科教師)
    • -主題二: 歷史科探究與實作–教學現場中的多元可能與挑戰
      • -講者:汪佳璇(台北市私立靜心中學歷史科教師)
    • -主題三:支援探究式學習之數位人文平台發展與創新人文教學應用
      • -講者:陳志銘(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 下半場
    • -主持人兼與談人:陳哲銘(台灣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 -主題四:誰的探究?誰的實作?地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程設計經驗分享
      • -講者: 陳敏雀(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地理科教師)
    • -主題五:GIS 地理資訊科技於高中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之應用
      • -講者:詹進發(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兼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敬智(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兼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 綜合討論、結業式

實地調查GIS數位工具APP工作坊

  • 時間:2021/10/26(二)13:10-16:00
  • 地點:政大百年樓4樓文學院電腦室
  • 簡介:本數位工具APP可以讓實地調查的照片資料,轉發到GIS平台中,詹進發老師會帶學生設計一個小程式,可以將田野調查拍攝的照片,轉到GIS的平台上,讓學生體驗學習寫程式的好處。
  • 主持人:林敬智(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 主講人:詹進發(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歷史記憶」工作坊

資訊

時間:2020年11月13日(週五)10:00-16:00

地點:行政大樓七樓第三會議室

Keynote Speaker

楊孟軒  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歷史系助理教授

受害者意識與群體認同:關於台灣外省老兵的歷史記憶、道德架構與歷史事實(Victim Consciousness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Historical Memory, Moral Framework, and Historical Reality Concerning Mainlander Veterans in Taiwan)

發表人

王志淵,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生:〈臺灣社會記憶中「我/他者」─以空襲戰爭論述為例〉

林于庭,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生:〈殖民經驗與台灣歷史符號研究的反思──以吳鳳形象轉變為例〉

楊文喬,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海南陣前起義義士的記憶與遺忘〉

陳柏棕,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生:〈臺籍日本兵的戰後活動:以戰友會為例〉

吳博臻,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生:〈遙望台灣人海外戰歿者:試論遺族的戰後活動〉

與談人

潘宗億(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天江喜久(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

田野調查

「台灣民間宗教與地方社會—以嘉南平原為例」田調成果發表會

活動緣起

本中心「華人宗教研究群」為配合即將在6月舉行的「雲嘉南文史與宗教田野調查之旅」,舉辦活動的研究成員,本中心副主任、宗教所副教授蔡源林與助理教授林敬智於4月16日召開行前說明會,提供有興趣參加的學生進一步認識此活動。 

蔡源林表示這次田調地點選擇在研究成員較為熟悉的社區進行,預計前往位於雲林北港及臺南五條港的著名宮廟進行參訪,觀察民間佛、道融合的廟宇,如何作為臺灣傳統社會的神聖空間,同時開展成在地生活和商業活動的中心。以五條港為例,其原先為臺江內海淤積後形成的沙地,由於地利之故,約在清朝初年到中葉時期,陸續由大陸移民發展成對外貿易的加工出口港區,並由新港墘、佛頭、南勢、南河、安海等五個港口共構,因而稱作五條港。當地最富盛名的「水仙宮」則為當時三郊(北郊、南郊、糖郊),為處理社會、政治及商業貿易的中心,現在已是熱鬧的菜市場,恰好也可從中看出早期街道和區域的活動歷史。

會中林敬智也分享了幾間在雲林頗負盛名的宮廟系統,以近年來香火鼎盛的北港武德宮為例,其侍奉神明為「玄壇元帥趙公明」(又名「天官武財神」),起源於民國五十年(1961)一名陳姓中醫之妻驚擾家中「內神」導致身體不適,為求家人平安,他奉前來扶乩的居士指示,在家設壇供奉該神明。隨後因信眾漸增,募款籌資多年後遷至今址。林敬智提到此廟因結合當代數位文創網絡營運成功,不僅讓主神在全臺各地擁有六千多座「分靈」,甚至德國、澳洲也都有其足跡。在宮廟進行田野調查時,林敬智特別提醒可透過廟中雕樑畫柱銘刻,或是光明燈上的捐款者,觀察宮廟和民間企業合作的現象,進而思索信仰與商業的企業倫理是否有所關聯。此項田調之旅同時結合「宗教人類學」課程,希望透過田調,讓學生們觀察對象和自身主體互動,進而反思己身處在交織於傳統與當代時空的境遇。

活動緣起,節錄前揭相關報導:https://reurl.cc/14KG78

第一場次 資訊

日期:2020年10月20日(週二)12:00~14:0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106室

第一場次 發表主題與發表者

「金唐殿與蕭壠—宗教與文史的發展脈絡」/ 政治大學民族所碩二盧冠名

「南瀛香醮與王府行儀—以蕭壠香為例」/ 政治大學宗教所碩二林哲緯

「宗教文化與國家、社區間的關係以西港刈香為例」/ 政治大學宗教所碩三史玲潔

「論西港慶安宮醮典之信仰與環境觀」/ 政治大學民族所碩三林惠萍

第二場次 資訊

日期:2020年10月27日(週二) ,12:00~14:0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106室

第二場次 發表主題與發表者

「北港武德宮—談財神觀」/ 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林恕安

「北港武德宮—談黑虎將軍」/ 政治大學宗教所碩三鍾雨姍

「五條港與松山」/ 政治大學宗教所碩二葉靜

「港區廟宇形成探析—以五條港及新莊廟街為例」/ 政治大學宗教所博一王晴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