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 – 重要活動

目錄

C群 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

自然、存在與健康工作坊:道家與當代德國哲學的對話(Workshop on Nature, Existence and Health: Dialogue between Taoism and contemporary German philosophy)(2021/1/7-9)

由本中心研究員哲學系蔡偉鼎副教授與韓國學者韓忠洙 (Dr. Choong-Su HAN 한충수, Assistant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Ewha Womans University) 擔任導讀人,展開莊子與高達美、海德格與雅斯培的對話。

【閱讀與討論的文本】

  1. 《莊子,逍遙遊》英文本
  2. Gadamer, The Enigma of Health: The Art of Healing in a Scientific Age (《健康之隱蔽》), Chapter 5 – Bodily Experience and the Limits of Objectification
  3. Heidegger, Feldweg-Gespräche (《鄉間路上的談話》), “Evening Conversation: In a Prisoner of War Camp in Russia, between a Younger and an Older Man”〈在俄羅斯戰俘營裡一個年輕人與一個年長者之間的夜談〉
  4. Jaspers, Philosophy is for everyman: a short course i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Love and Death”

「防疫與文化—台日線上論壇」 The Logic of How We Liv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the Time of the Pandemic Taiwan-Japan Online Forum(2021/4/20)

本中心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華人思維模式研究群共同發起「防疫與文化—台日線上論壇」,邀集日本上智大學、大阪大學、東海大學等數位學者加入,於4月20日(二)早上9: 30(台灣時間)針對防疫與文化相關議題進行討論,論述防疫過程中的文化因素,並研議進一步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人文與臨床對話」系列論壇(2021/10-11)

由本中心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舉辦人文與臨床對話系列論壇,共有三場,分別為:醫學倫理暨法律研討會的經驗分享、內科的倫理議題,及急重症與安寧療護的倫理議題。

  1. 醫學倫理暨法律研討會的經驗分享

講者:陶宏洋醫師(前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高雄榮總醫學倫理暨法律研討會帶領人)

與談人:李維倫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演講摘要:2004年醫院成立倫理種子教師小組,定期舉辦讀書會。後因臨床需要,教師們提出實際案例的倫理兩難問題討論;為尋覓較佳醫療決策,多元職類與專業的成員陸續邀請參與。「跨領域倫理案例討論會」利用對話提供不同視角之分析辯駁。我們發現此載體能整合倫理素養、醫學人文,敘事醫學、及臨床實踐總教育,增進團隊合作並改善醫院文化。參與成員也有安頓身心、紓解壓力與孤獨感的效果,能再次尋回醫療的熱情。

  1. 內科的倫理議題

講者:林育志醫師(高醫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及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

與談人:蔡偉鼎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演講摘要:林育志醫師同時擔任臨床醫師、教學型主治醫師、以及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執行秘書。這三個角色帶來對倫理困境不同的觀點以及個人的內在價值衝突。本次論壇的主題將由林育志醫師提出在病人照護經驗中遇到的倫理困境案例,並藉由不同的觀點來探究一位臨床醫師在多重身份角色觀點的衝突之下,如何思考倫理困境,臨床決擇的兩難,以及尋求解決的歷程。希望透過這樣的分享來跟論壇的參與者進行交流對話。

  1. 急重症與安寧療護的倫理議題

講者:林彥克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外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倫理委員會幹事

與談人:蔡怡佳教授/輔仁大學宗教系教授

演講摘要:針對急重症末期病人,即使急救也無法改善其病況時,許多醫師會建議不施予侵入性治療措施,以避免招致不必要之痛苦。此刻也可能會面臨另一個問題,是否要「撤除維生治療」措施之抉擇,亦會形成困難的倫理法律問題。本論壇將透過實際案例,從倫理與法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兩層面進行討論及分析。

「華人文化」系列演講(2021/11/17)

邀請中山大學哲學所游淙祺教授以「現象學心理學為什麼重要?」和「現象學與文化差異問題」發表演講。

  • 現象學心理學為什麼重要?

現象學心理學的重要性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1. 從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來看;
  2. 從胡塞爾與其他著名現象學家之間的關係來看;
  3. 從胡塞爾哲學本身的發展脈絡來看。

本次演講主要談第三點,尤其關注超越論本我(transzendentales Ego)概念與「世間人」(Mensch)概念之間的關係。

  • 現象學與文化差異問題

藉由比較世間人(Mensch)與人格(Person)、超越論本我(transzendentales Ego)之間的異同來討論文化差異問題。該項比較將從三方面著手:1. 從論述的背景架構來看;2. 從文化普遍性與文化差異性的脈絡來看;3. 從物與文化物的論述脈絡來看。

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年會:「2021照顧實踐與照顧哲學」研討會(2021/12/17-18)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臨時,「照顧」將成為人性處境的突顯之處。一種涉及照顧及其行動之根源思考的「照顧哲學」就有其必要。本研討會包括了存有學、方法論以及照顧專業反思等方向上的論述,試圖顯影出照顧之人性處境的實踐議題與哲學反思。

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年會:實踐與意義建構──危機轉型中的華人文化主體性:醫療與照顧研討會(2020/12/04-05)

  此活動由本中心C研究群──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舉辦,由該群兩個小組──「C1 華人應用倫理學研究小組」、「C2 華人意義治療學研究小組」,透過提出「危機轉型中的華人文化主體性:創傷、照顧與復原」的
整合計畫,將創傷所帶來的危機視為台灣華人華人理解自身的機會破口,以照顧現象定為此一探問的倫理向度,而復原則指向了新的未來投向。

  本次共五場次的論文發表,發表者除了中心獎助生陳薈雅、顧頡鋒及丘惠媚外,還有中央大學哲研所助理教授李彥儀、輔仁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鄧元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兼任助理研究員劉曉春、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林東鵬、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林慧如、中央大學哲研所教授黃崇修、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林靜秀等校外學者。

  另外,兩場「華人文化脈絡下的創傷、照顧與復原」專題討論,則由中心研究員李玉珍、陳婉真、蔡偉鼎及博士及研究員林淑芬分別進行發表。

  除此之外,本次會議還特別邀請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教授劉千美以視訊方式進行「自我、身體、慾望──沈清松論醫療照護的實踐哲學思想」專題演講。並由政治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汪文聖與中心研究員李維倫分別主持兩場綜合座談。

台灣佛教史料蒐集與數據庫論壇(2020/10/24)

  本次論壇由本中心的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與華人數位人文研究群合作舉辦,先由學者分享資料成果,再進行數位人文成果展示,最後則舉辦資料整理數據化與資料庫建置對談及綜合座談會。

  就學者分享資料成果部份,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台灣文化學系教授李世偉通過老照片講述故事,由照片中的人物、地點推知曾景來的人際關係、參與活動及往來互動團體;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蘇全正以架構圖說明日記文書、經典文本及圖像器物等組成數位化體系,依架構系統地建立數位資料庫;圓光佛教研究所學務長釋仁宥以民國30-50年代為例,探討佛教在台灣的發展型態;佛光大學佛學系所所長闞正宗開認為開山殿供奉開山及先賢牌位,由牌位記載可推知法脈傳承;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系教授侯坤宏從知識論角度思考「臺灣佛教史」是什麼。

華人家庭主義文化脈絡裡的照顧: 照顧倫理與照顧主體際性的反思與創新論壇(2020/11/27)

  從過去的照顧倫理性探究中,本中心倫理實踐研究群逐漸看到華人家庭主義是華人文化在當代社會種種衝突與力量的來源之一。因此,該群副主任李維倫召集了一項整合計畫,即「華人家庭主義文化脈絡裡的照顧:當代台灣社會中之照顧互為主體性的探求」。其中,包含七個子計畫(中心研究員李維倫-一生的家人關係:家庭中的尊卑關係變化經驗研究、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莫少依-活在傳統中的年輕人:20-30歲年輕世代對家庭的生活經驗及想像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系主任游淑瑜-中年女性家庭照顧者照顧經驗及其轉化經驗之研究:以心理劇取向諮商模式為研究場境、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黃華彥-當代『家庭主義』社會的道德困境和道德認同建構:台灣慢性病患家屬照顧者敘事的文化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翁士恆-親緣、受苦與在地轉化:罕見疾病家庭生命經驗之參與式探究、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彭榮邦-成為家人:繼親家庭中的情感經驗探究、慈濟大學東方語言學系教授林素芬-儒家倫理與當代家庭主義的發展方向),從中顯示了探討「華人家庭主義文化脈絡裡的照顧」的四個面向:「家庭人(family person):常規與生活經驗顯影」、「社會學層次的觀照:象徵互動論社會學和敘事社會學觀點」、「家庭人(family person):破口狀態」以及「實徵漢學(empirical sinology)的反思」。

人文‧家園‧照護系列 生態照顧:以傳統泰雅農耕文化為例工作坊(2020/10/14)

  我們需要甚麼樣的家園—安居之所?這樣的安居之所具有甚麼樣的內涵和哲學基礎?「人文‧家園‧照護」系列活動嘗試由現象入手,逐步建構家園學的輪廓,讓此有在各層面展開復和與創傷療癒的網絡。

  本次工作坊為該系列第一場活動,特別邀請到台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林益仁,以「生態照顧:以傳統泰雅農耕文化為例」為題進行演講。

  什麼是實踐哲學或照顧哲學的方法論?實踐、照護與存有的關聯為何?一向善於說故事的林益仁老師透過分享傳統泰雅農耕文化的故事,帶領大家一窺生態照顧的智慧與存有之思的連結。

  • 工作坊
    • 109.10.14 林益仁 生態照顧:以傳統泰雅農耕文化為例
    • 109.12.23 蔡尚穎 技術還是技藝?治療還是照護?—人文學與醫學的對話

  • 演講
    • 109.10.28 王瑜君 《從德國創新看台灣的地方創生》—以暖暖老屋的故事為例
    • 109.11.04 黃柏威 成全或成己:電影裡的世代關係
    • 109.12.09 郭慧娟 未知死,焉知生?—從《死亡的臉》說起

「跨領域視域下的心理、療癒與照護」系列演講 彭仁郁-有一種傷想要拯救全世界-人際[政治]暴力創傷療癒(2020/11/13)

  本中心「華人倫理實踐研究群」研究員蔡偉鼎結合課程所規畫之「跨領域視域下的心理療癒與照護」系列演講,旨在揭櫫:生活在後現代、後威權、後殖民彼此交錯的年代裡,近有全球疫情大爆發造成的國際社會隔離,遠有社會老年化與數位科技化帶來的雙重衝擊,此刻的我們正面臨著即將到來的未知醫療照護環境,摸索著該如何通過跨學科溝通來重新營造社會共識,以建構出一套在地屬己的回應之道。本系列演講邀請學生嘗試從不同視角來重新反思與鬆動當代社會心靈之盤根錯節的問題,逐步形成一整合能力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本次演講為該系列第四場活動,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以「有一種傷想要拯救全世界——人際[政治]暴力創傷療癒」為題進行演講。

  • 109.10.23 林郁嫺 德國現代驚悚小說中的「心理治療」
  • 109.10.30 李宛霖 行到路斷之處:末期疾病的心理陪伴
  • 109.11.06 彭仁郁 了解自己的不可能任務?——淺談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 109.11.13 彭仁郁 有一種傷想要拯救全世界——人際[政治]暴力創傷療癒
  • 109.11.19 楊士奇 漫談數位時代的醫療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