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Oct. - Dec.

華人文化
演講系列

本中心自成立以來,對於多元的華人文化表現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我們不僅探討華人文化在不同地區的發展,更希望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使華人文化能與世界其他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以更好地把握華人文化的共同核心,為全球文明的豐富多樣性做出貢獻。
華人文化演講系列旨在透過多元取徑,從歷史性和社群性入手,揭示文化變遷與文化創新的真實樣貌。

2021/12/6(Mon.) 09:30-11:30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Names and the Change from Old Chinese to Middle Chinese

講者

Christopher I. Beckwith (白桂思)/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diana University

主持人

徐嘉慧/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Traditional Old and Middle Chinese re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a medieval Chinese system of tones, rhymes, and other categories, but the languages of the many Central Eurasian neighbors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a are neglected. Recently, some linguists have begun working on ancient and medieval foreign transcriptions and loanwords both to and from Chinese.

Among these material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city names Hsien-yang 陽 (Xiányáng), Loyang 洛陽 (Luòyáng), and Han-tan 邯鄲 (Hándān) are blessed by having Central Eurasian segmental transcriptions or historical connections as well as Chinese data. Moreover, relatives of these city names are recorded in ancient or medieval western languages. Working in both directions establishes the names’ ancient forms and also opens a new methodological path to a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and the radical changes in late Antiquity which made it Middle Chinese.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

2021/11/18(Thurs.) 14:30-17:30

第一場:如何創傷?怎樣記憶?記憶研究中關於創傷記憶的爭論

講者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歷史系副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

主持人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地點:政大行政大樓七樓會議室五(現場) & 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講者簡介

楊孟軒 (Dominic Meng-Hsuan Yang),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現任美國密蘇里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歷史系副教授。楊教授從事台灣外省人歷史記憶與認同、冷戰時期香港難民史等研究。他在集體記憶、創傷理論、離散研究、族群和解與轉型正義等相關議題,有出色的著作與論析。

他的主要著作為 The Great Exodus from China: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Postwar Taiw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劍橋大學出版社);此書廣受國際學界的肯定,榮獲記憶研究學會 (Memory Studies Association) 2020年度的「首書獎 (First Book Award)」,也入選為2021年全美國際圖書獎 (International Book Award) 的最佳歷史書籍之一;臺大出版中心已經取得授權,刻正在進行此書的中譯,排定於2023年初出版中文版。

同時,楊教授因優異的研究成果與學術名聲,獲密蘇里大學頒授「傑出青年學者研究與創造獎 (Outstanding Junior Faculty Research and Creative Activities)」;在過去二十年來,楊教授是密大歷史系唯一獲頒此特殊榮譽的學者。受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邀請,楊教授將在2021年11-12月之間以「記憶分歧的社會如何共同面對分歧的創傷記憶來達成和解?」為主題,進行三場系列演講。

活動簡介

黃明志與陳芳語的「玻璃心」為何爆紅?為何台灣每次選舉都產生撕裂社會的爭議?作為這個系列演講的第一場,楊孟軒教授從記憶研究(Memory Studies)的角度出發,與聽眾分享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有關創傷記憶的一些爭論,希望能提供一些借鏡,來探討、省思創傷的歷史記憶、情感與分裂的群體認同等相關議題。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2021/11/23(Tue.) 14:00-17:00

第二場:誰說外省人是diaspora?集體創傷、流離記憶與認同變遷

講者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歷史系副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

主持人

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地點:政大百年樓330111(現場) & 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外省人作為二次世界大戰後遷入台灣的移民,是一個複雜、異質性很高的群體。圍繞著外省人的爭議,像一面鏡子,昭示台灣民主化之後歷史記憶與國家認同的多元性與歧異性,也反映出了創傷群體和受害者記憶所產生的紛擾與困境。這些紛擾與歧異性,掩藏了一個重要的共同性,那就是對台灣主體性的認同。楊孟軒教授在此講座中,將以外省人在台「記憶的歷史」之形成與轉變,來佐證、說明這個論點。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2021/12/3(Fri.) 14:00-17:00

第三場:誰的記憶?誰的和解?從Michael Rothberg的「多方向記憶」(multidirectional memory)與「牽聯性的主體」(implicated subject)談起

講者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歷史系副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

主持人

許家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地點:政大百年樓330111(現場) & 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轉型正義推動過程中,會造成個人乃至於整體社會一次又一次的撕裂與震撼。最近爆發的「線民」爭議,就是一個例子。作為這個講座系列的總結,楊孟軒教授用美國文學與記憶研究學者邁克爾·羅斯伯格的「多方向記憶」與「牽聯性的主體」兩個理論架構進行系統性的說明,探討分歧、衝突的歷史記憶群體達成和解的四個先決條件與方法。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2021/11/16(Tue.) 10:00-12:00

《從儒道思想説異文化交流》

講者

連清吉/日本長崎大學名譽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主持人

詹康/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季陶340107(現場)& 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宮崎市定(1901-1995)在其所著《東洋的近世》說:大航海時代,西方人目睹的東方社會沒有宗教的紛爭,而呈現的是三教共存的世界觀。延伸其義,《老子》所謂「安其居,樂其俗」是東方世界的理想歸趨。當今思索異文化交流的取向,《莊子》的「因是」「兩行」或許是消解文明衝突的關鍵,《論語》開端首章則有指涉溝通人我,而融合共享的内涵。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2021/11/30(Tue.) 14:00-16:00

〈讀《中國》—日本人如何解讀中國古典〉

講者

連清吉/日本長崎大學名譽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主持人

馬愷之/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百年330111(現場)& 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日本近代文化史學家内藤湖南(1866-1934)説:中國文化是凝聚日本文化的「鹹鹽」。從古代平安到昭和前期(-1945),日本博雅之士將中國當作一本書來涵詠吟味。漢文學的英華是一部中國文學史的再現。古代經學,中世佛學,近世儒學,近代考證學的沿革,儼然是中國學術史在東瀛賡繼發展。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2021/11/22 (Mon.) 14:00-16:00

第一場:「多元與一元:中共建國後宗教市場與體制的更迭」

講者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

主持人

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Google Meet(因應疫情,採取視訊方式進行)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隨著1949年中共建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宗教領域也不例外。本系列演講旨在從政教關係進路切入,呈現1949至1966年間宗教體制、宗教政策及宗教思想的發展及三者間的互動。在勾劃宏觀宗教處境的同時,演講將以基督新教為中心,梳理黨國與宗教組織、黨國與宗教及宗教組織與政治的不同關係。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2021/11/25 (Thur.) 14:00-16:00

第二場:「團結與消滅:信仰自由與促滅宗教政策的拉扯」

講者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

主持人

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Google Meet(因應疫情,採取視訊方式進行)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隨著1949年中共建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宗教領域也不例外。本系列演講旨在從政教關係進路切入,呈現1949至1966年間宗教體制、宗教政策及宗教思想的發展及三者間的互動。在勾劃宏觀宗教處境的同時,演講將以基督新教為中心,梳理黨國與宗教組織、黨國與宗教及宗教組織與政治的不同關係。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2021/11/26 (Fri.) 14:00-16:00

第三場:「愛國與愛教:基督教神學思想的任務」

講者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

主持人

蔡源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Google Meet(因應疫情,採取視訊方式進行)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隨著1949年中共建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宗教領域也不例外。本系列演講旨在從政教關係進路切入,呈現1949至1966年間宗教體制、宗教政策及宗教思想的發展及三者間的互動。在勾劃宏觀宗教處境的同時,演講將以基督新教為中心,梳理黨國與宗教組織、黨國與宗教及宗教組織與政治的不同關係。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2021/10/28(Thurs.)14:00-16:00

Religion, Ethnicity, and Gender in Western Hunan during the Modern Era

講者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現場)&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本演講旨在透過歷史學與民族誌的角度,考察近代湘西苗族地區漢人與非漢族群儀式傳統之間的交涉,並且重探道教與當地儀式傳統共同參與以及塑造地方宗教文化的方式。這些現象不只包含神祇、經典、科儀的傳佈,也牽涉到地方信仰與實踐的存續和演變,個人認為可用「跨雜糅性」(trans-hybridity)來加以理解。此外,透過湘西的案例,有助於檢視過去研究地方社會的學者所提出的觀點,如華生(James Watson)的「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勞格紋(John Lagerwey)的「以廟宇為中心之社會」(temple-centric society),周紹明(Joseph McDermott)的「鄉村四重奏」(village quartet)等。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2021/11/17(Wed.) 09:00-12:00

上午場:現象學心理學為什麼重要?

講者

游淙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主持人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地點:政大百年樓330111(現場) & 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現象學心理學的重要性可以從三方面來看:(一)從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來看;(二)從胡塞爾與其他著名現象學家之間的關係來看;(三)從胡塞爾哲學本身的發展脈絡來看。本次演講主要談第三點,尤其關注超越論本我(transzendentales Ego)概念與「世間人」(Mensch)概念之間的關係。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2021/11/17(Wed.) 14:00-17:00

下午場:現象學與文化差異問題

講者

游淙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主持人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地點:政大百年樓330111(現場) & Google Meet(線上)

名額有限,額滿後將關閉報名表單。
活動報名成功者,於活動前寄發活動視訊網址及行前通知。

活動簡介

本次演講將藉由比較世間人(Mensch)與人格(Person)、超越論本我(transzendentales Ego)之間的異同來討論文化差異問題。該項比較將從三方面著手:(一)從論述的背景架構來看,(二)從文化普遍性與文化差異性的脈絡來看,(三)從物與文化物的論述脈絡來看。

主辦單位: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